2011年5月1日,台北市立美術館‧參觀「莫內花園」特展。
展期 :2011年03月05日 ~ 2011月06月06日
記得有一回,在開車回家的途中,飛碟電台正好在播放蔣勳的「破解莫內」,當時內容非常的引人入勝,使我不由得仔細聽著…。
他說:莫內在1872年畫了一張「印象日出」,太陽從河上升起的一張日出的繪畫,光是一直在變化,他就很快速的用筆捉住霎那間的變化……。莫內也是一個光的追尋者,他一生都在尋找光,捕捉光,捕捉霎那的光,尋找光和色彩的關係。他可以從黎明到黃昏到月亮出來,不斷的觀察。尋找黎明、日正當中、黃昏到月夜的光的變化,變成一個一生都在尋找光的偉大畫家……。
由於聽了蔣勳老師精闢的解說,讓我對莫內的畫作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,很想實地近距離的觀賞莫內的畫。
於是,在女兒邀我們一起參加花博會後感恩週的時候,就順路去台北美術館參觀了「莫內花園」的特展。
這次莫內花園特展內容,主要是以睡蓮為主,一共有32幅,分三個單元。(河岸風光、池塘一隅、水景系列)
莫內一生有兩位妻子,卡蜜兒和愛麗絲,畢生住在莫內花園裡30幾年,很少出遠門。因此,大部分時間都在他的花園作畫。
日出印象是莫內最有名的畫作之一,因為它是莫內第一次參展作品,卻沒得獎,而這幅畫是捕捉日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化和色彩變化,以紊亂線條呈現視覺作用的幻影,當時人們稱它為印象畫,做為諷刺。
筆隨意走,重氣氛,輕造型,是印象派的畫風。
這次展出的睡蓮很多幅,如夜色中的睡蓮,以盧河的灌溉水引流蓄水的池子,水面上飄著許多睡蓮。莫內畫睡蓮,表現手法如攝影方式,前後疏密感,已能將圖畫構圖佈局出前景、背景與主體,具有景深感的畫面。
莫內的畫,近看看不太出整體印象,若退後幾步拉長距離遠看,可以感覺風吹、流水、光線等流動的變動感。好像畫在動一樣,不停的擺動著,畫中景物彷彿像是活的,是會動的……,看了會令人有感動的感覺。
有時候莫內畫畫,會沒有什麼主題,只以線條傳達內心的感動。
所以,莫內的睡蓮,有時水中倒影變成主角,主題由睡蓮變成倒影……。還有背光的樹影,不用黑色表現陰影,而是用深藍、深綠、深紅等深色彩色,來表現明亮度,光影和倒影的變化。
↑ 夜色中的睡蓮。(1897年)
↓ 其中一張,白子蓮(愛情花)。畫的是,在陽光燦爛下的午後,一旁睡蓮閃耀著光芒…。
還有一張畫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以睡蓮池中的深色垂柳,表達對死亡的憂傷…。
看莫內的畫作,要判斷虛和實,橫線是實物(是實),而直線是倒影(是虛)。畫面色調運用的功力很強,近看與遠看,感覺都不一樣,富有變化和想像空間……。
↑ 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。(1891年)
莫內晚年得了白內障,因而影響色彩的判斷,所以畫作的色調有些偏移,但他仍能將色彩的陰暗層次隨意控制自如,並不受眼疾的影響,而失去對光的敏銳感覺。
如花園裡的日本橋,相同主題有不同表現手法,隨時間、光線也產生不同作品,這次展示的這張日本橋,造型只有幾何圖形,橋上長滿紫藤,呈現非常漂亮的景深。
莫內晚年作品慢慢出現了圖案造型消溶,有兩張遠眺住屋的畫,各表現出黃昏中燒紅住屋的感覺,及夜色下藍色色調的住屋的感覺……。
↑ 花園裡的日本橋。
河岸風光是一系列莫內早期作品,那時擅長畫白色的變化,最著名的是「在阿讓特港附近散步」。卡蜜兒身穿的蕾絲白紗衣服,用灰白色表現,但遠看卻能讓人覺得它白得很……,對色彩的表現超越真實感,效果出人意料,很有意思。
↓ 導覽的最後一張畫作「小舟」,超乎主題「蓮花」,是這次展覽中最特殊的一張作品…。
「小舟」,左下角豐富水草隨波搖擺,由樹叢看到小舟再看到水草,將畫面完整串聯起來。樹叢與水草是暗的,更凸顯出小舟,而留下大片區域表現水草、水流的變化,讓人想像…。所以,主角又好像變成了水草、流水了。
莫內就是擅長觀看每個時間點光線不同的變化,將每次看見的感覺畫出來,而讓人覺得他的畫是流動的。
然而,這張「小舟」,整個畫面看起來,感覺到近處水草水流的流動,遠處彷彿靜止的湖面,有些倒影和若影若現的景物,再連到右上角停泊的小舟,和前方的樹叢……。
這張畫若不仔細看會不覺得怎樣,但仔細觀看之後,就覺得畫的實在太好了,尤其站遠一點看,更好。
【延伸閱讀】
留言列表